專欄撰稿 李曉玲
脫去“工裝”后,職場打工人都在做什么?9萬余名“探索者”聚集在豆瓣小組“下班新生活計劃”中,分享自己如何通過下班后“做具體的事”而努力變成“具體的人”。有人在這里展示自己手工做的布藝杯墊,有人自學一門語言,有人愛上寫作,有人學街舞,有人做園藝……
“打工人”花式“去班味兒”在各大平臺破圈,成為新式網(wǎng)絡熱梗。正如網(wǎng)民所宣稱的那樣:“去班味兒”的8小時,并不是“為明天做準備”,而是“開啟新的人生”;是勇敢面對“算法硬控”時代給人們注意力帶來的沖擊波;“8小時上班,8小時睡覺,剩下8小時留給真正想做的事,開啟我們新的人生”。
治愈“工傷”的“止痛片”
在快節(jié)奏、高壓力的職場環(huán)境中,“卷”與“累”幾乎成了部分年輕人日常工作的代名詞。一個網(wǎng)絡新詞“班味兒”,就形象地描繪出一些年輕人在上班時的狀態(tài):眼里沒光了,身材越來越臃腫,頭頂青絲與日俱減,“脆皮青年”增多,甚至衣服都懶得換了。因為工作壓力,禿頭、失眠、甚至抑郁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
工資不夠用,每天還加班,就不配擁有快樂嗎?又窮又忙的當代年輕人,怎么才能獲得快樂?在手中時間和金錢都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將生活中的快樂最大化?
在不少年輕人眼中,只有下班后的快樂時光才是治愈“工傷”的“止痛片”。于是乎,“腦容量充足”的Z世代年輕人在整頓職場的同時,也開啟了“去班味兒”:從參與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到沉浸在書海與藝術的殿堂;從嘗試各種新興的興趣愛好,到深入學習提升自我……這不僅豐富了業(yè)余生活,更在無形中為人的精神世界注入新的活力與色彩。
文化生活需求井噴式增長,成了年輕人對抗日常疲憊、探索自我價值的新途徑。
一些社交媒體也開始關注并總結“打工人”下班后的100個減壓瞬間,這種“窮版”快樂真正體現(xiàn)了雖然沒錢沒時間,做不了什么大選擇,但可以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尋找不設限的快樂:
有人在夕陽下的湖邊聽古典音樂;有人走進大自然享受植物的味道,感受風吹過面頰的愉悅;有人躺在公園的長椅上曬太陽,放空自己,練習冥想,放下焦慮讓心慢慢平靜下來;有人寫公眾號,沉浸式碼文,一心一意沉迷在自己的小宇宙中;有人學習編程、翻譯、剪輯、配音、人工智能應用、中華茶文化鑒賞、美麗妝容培訓、手機短視頻制作、表情包設計;有人甚至去擺攤做副業(yè)……
當感到自己對時間和人生都有了掌控感,生活會變得快樂起來,身體也會更加健康。
成年人的“少年宮”
Z世代正在用行動告訴世界:工作很累,但生活可以更精彩。他們邊玩邊學,在享受生活的同時提升自我,更擴大了朋友圈。
一些人開始嘗試“主題月生活法”。每個月為自己的生活設定一個固定主題,可以是自己此前從未接觸過的新鮮事物,也可以是自己喜歡或擅長的某一件事。在這一個月里,除了上班、學習等固定生活之外,將業(yè)余時間優(yōu)先投入這一主題活動中。
“夜校風”成為新青年時尚,刮到了全國各地,甚至不少地方都出現(xiàn)了“一課難求”“報名搶號比搶演唱會票還難”的盛況。不同于以前以文化教育為主的夜校,現(xiàn)在的夜校更類似于年輕人的“興趣班”和成年人的“少年宮”,是年輕人平衡工作與生活、興趣與技能、社交與成長的平臺。
天津市和平區(qū)青少年宮,青年職工們在下班后學習非遺項目
這背后,是“輕學習+趣緣社交”的模式戳中了年輕人的心?!安患影唷⒁黄鹕弦剐!背蔀槟贻p人找搭子組局“去班味兒”的暗號。攝影、陶藝、書法、竹笛、瑜伽、鉤針、擊劍、射箭、武術、跑酷、攝影、演說、即興表演等豐富多彩的課程,不僅搭建了一個下班后休閑解壓、拓展興趣的好去處,也滿足了年輕人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閑不下來的Z世代,還愛上了低成本高質(zhì)量的體驗課。這類“短期、低成本、高收益”的體驗,對精打細算又富有好奇心的年輕人非常友好。去解鎖一場關于藝術、運動或者文化的深度體驗,成為他們拓展和豐富生活的一種途徑。攀巖、烘焙、調(diào)酒、木工坊、爵士舞、咖啡拉花、人寵交互、園藝手工等五花八門的體驗課,猶如推開了新世界之門。
為了應對不時出現(xiàn)的身體“電量告急”,各種養(yǎng)生項目開始年輕化。社交約茶館、中藥代茶飲、跟練八段錦,成為“脆皮青年”的自救新方式,輕松拿捏自身狀態(tài),培養(yǎng)健康生活方式。
可以說,解鎖生活的無限可能性,讓看似佛系的年輕人在忙碌的工作和瑣碎的生活中尋找到屬于自己的彩蛋,在“卷”與“累”的同時學會松馳。
“班余”計劃:賦予生活新的儀式感
很多人不理解,年輕人上班時又忙又累,下班后的時間也不富余,他們?yōu)楹螣嶂杂谥朴啞鞍嘤唷庇媱?,給自己增加額外的任務呢?
一些實踐者表示,下班后給自己制定計劃,并不是對生活的命令或束縛,而是為生活確立優(yōu)先級,把自己從“公司打工—在家躺平”兩點一線的單調(diào)生活里解放出來,賦予生活新的儀式感。
應當看到年輕一代消費觀念的轉(zhuǎn)變和對生活品質(zhì)的追求。他們不再僅僅滿足于物質(zhì)上的享受,而是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充實與提升。天眼查數(shù)據(jù)顯示,專注于提供短期、體驗式教育培訓服務的初創(chuàng)企業(yè)數(shù)量顯著增長,這些企業(yè)多聚焦于年輕人感興趣的領域,如藝術、體育、科技等。
社會學者認為,對生活儀式感的重視,是在追求一種確定性和秩序感,可以調(diào)整個體的精神和心理狀態(tài)。年輕人以開放的心態(tài)和豐富的想象力,勇于嘗試不同的領域與主題,對生活多維度的探索能讓閑暇時間更有價值感和充實感。
心理學家則認為,與他人之間的聯(lián)結,本身就會激活大腦中與獎賞有關的區(qū)域,令人感到愉悅,提升幸福感。年輕人可以以個人意義和社交聯(lián)結為指引,把業(yè)余時間花在那些能夠在腦海中留存更久更美好回憶的事物上。
其實,要真正治愈工作和生活的倦怠,僅僅依靠下班后的“班余”計劃是遠遠不夠的,關鍵是要在日常工作中找到那份久違的價值感和意義感,讓工作本身成為實現(xiàn)自我價值、追求人生意義的重要舞臺。工作和生活的核心要義,是明確自己的真正興趣與優(yōu)勢所在,在“我喜歡的”與“適合我的”之間找到平衡點。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下班后一路的星光。梳理自己的情緒,照顧自己的感受,將閑暇時光打造成情緒供電站,通過尋找下班后的100種“窮版”快樂,消解日常壓力,給自己充電蓄電。真正的品質(zhì)生活,是在享受生活的同時,也為人生下半場蓄力飛奔。
既維系生活的儀式感,也不錯過事業(yè)的高光時刻,這大概就是年輕人自我精進的智慧。他們希冀擁有高質(zhì)量的下班時光,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
編輯:李建發(fā)